▌蛋白表达概念与体系分类
蛋白表达是指在特定宿主细胞中实现外源基因转录与翻译的过程,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蛋白工程的重要实验手段。
根据宿主类型的不同,表达体系通常分为两大类:原核表达系统与真核表达系统。
前者以大肠杆菌为代表,特点是生长迅速、操作简便、成本低;后者如哺乳动物细胞或酵母系统,更适合具有复杂修饰的蛋白。
原核体系因成熟度高、效率快、适应范围广,至今仍是研究人员进行重组蛋白表达的首选平台。

▌原核蛋白表达的基本过程
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外源基因的表达,通常经历以下关键步骤:
● 载体构建:将目标基因插入合适的表达载体,载体需具备启动子、终止子、抗性标记及复制起点等元件。
● 转化宿主:通过热激或电穿孔等方式将重组质粒导入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内。
● 诱导表达:在细胞生长至对数期后加入诱导剂(如 IPTG),启动目标基因的转录与翻译。
● 产物收集与分析:通过离心收集菌体,提取蛋白后进行电泳或功能验证。
这四步构成了原核蛋白表达系统的核心框架,实验思路清晰,便于优化与规模化放大。
▌启动子与IPTG诱导机制
原核系统的调控核心在于启动子与操纵子结构。以大肠杆菌常用的 lac 操纵子 为例,其转录依赖乳糖或其类似物的诱导作用。在无诱导剂存在时,LacI 阻遏蛋白结合在操纵序列上,阻止 RNA 聚合酶启动转录;加入 IPTG(异丙基-β-D-硫代半乳糖苷) 后,IPTG 与 LacI 结合,使其构象发生变化并脱离 DNA;此时,RNA 聚合酶能够结合启动子区,从而开启目标基因的转录。这种人工可控的诱导方式使研究人员能够精确掌握表达时机与强度,避免毒性蛋白的过早积累。
▌载体构建与宿主选择
一个成熟的原核表达载体通常包括:
● 强启动子(如 T7、Tac、Lac、PL/PR 等);
● 核糖体结合位点(SD 序列);
● 多克隆位点(MCS);
● 筛选标记基因(如氨苄青霉素或卡那霉素抗性);
● 融合标签(如 His、GST、MBP、SUMO 等)。
宿主菌株的选择则需结合目标蛋白特性。例如:
| 宿主菌株 | 特点与用途 |
| BL21(DE3) | 通用型菌株,表达量高,背景低 |
| Rosetta(DE3) | 提供稀有密码子 tRNA,适合真核基因表达 |
| Origami 系列 | 改变胞质氧化还原环境,促进二硫键形成 |
| Shuffle 株 | 适合复杂结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 |
通过合理搭配载体与宿主,可以显著提升蛋白生产效率与可溶性。
▌可溶性与包涵体问题
原核体系中,高水平表达常导致蛋白在胞内形成包涵体,呈现不溶性聚集状态。这虽然提高了总产量,却降低了功能性。
提升可溶性表达的常见策略包括:
● 降低诱导温度与 IPTG 浓度;
● 使用融合标签(GST、MBP、NusA 等);
● 与伴侣蛋白(GroEL/GroES、DnaK/DnaJ)共表达;
● 采用弱启动子或冷激载体(如 pCold);
● 通过分泌型表达将蛋白导向胞外或周质空间。
必要时,也可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处理,使蛋白重新折叠为天然构象。
▌不同原核系统的应用差异
原核蛋白表达体系在设计上并非单一形式。以下是几种常见系统的比较:
| 系统类型 | 启动子 | 优势 | 局限 |
| T7 系统 | T7 启动子 + T7 RNA 聚合酶 | 表达量极高、操作成熟 | 易形成包涵体 |
| Lac / Tac 系统 | Lac 操纵子 | 调控灵敏、表达温和 | 启动效率相对较低 |
| PL / PR 系统 | λ 噬菌体启动子 | 不需化学诱导、适合大规模发酵 | 需温控设备,热诱导复杂 |
| pBAD 系统 | 阿拉伯糖启动子 | 可精确控制表达量 | 成本略高、操作敏感 |
不同体系在研究与产业化阶段各有适用场景,选择时需根据蛋白特征与实验目标综合考虑。
▌真核基因在原核系统中的挑战
将真核来源的基因放入原核体系表达时,往往遇到以下问题:
● 基因中含内含子,无法在原核中正确剪接;
● 缺乏真核修饰系统(糖基化、磷酸化等);
● 密码子偏好性差异导致翻译停顿;
● 蛋白中信号肽或跨膜结构影响折叠;
● 某些外源蛋白对宿主具有毒性。
这些问题可通过使用 cDNA、密码子优化、稀有 tRNA 补充、信号肽删除等手段得到部分解决。
▌系统优化与实验思考
表达系统优化是获得高质量蛋白的关键环节。
研究人员常通过以下方式改进实验条件:
● 设计梯度诱导实验(温度、浓度、时间);
● 比较不同培养基配方(LB、TB、2×YT 等);
● 测试不同融合标签或宿主菌株;
● 在小试条件下验证可溶性与活性。
● 通过多维度的参数调控,可以在效率与正确折叠之间取得平衡,使原核蛋白表达在科研与应用开发中更具可控性。
▌总结
原核表达体系以其高效、成熟和可扩展性,长期作为蛋白质研究的基础平台。尽管其在翻译后修饰方面存在限制,但凭借快速表达与低成本优势,仍是结构解析、功能验证与工艺开发中不可替代的技术工具。随着载体构建、宿主改良及复性技术的不断进步,原核系统的能力正被进一步拓展,在未来的蛋白质表达服务与蛋白生产领域中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。